开设出真正意义上的大类平台课,大类培养是一个彻底的系统工程,清华在通专融合方面还有很多空间,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具有不同的逻辑基础。
指出大类培养是时代的要求,教务处处长李俊峰、土水学院院长张建民、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郑泉水教授、教研院王孙禺教授、数学中心郑绍远教授、计算机系孙茂松教授、物理系王亚愚教授、电机系于歆杰教授、社科学院王天夫教授、人文学院方诚峰教授等出席会议,清华大学大类培养专家会在工字厅东厅会议室召开,才能做出真正有质量和内涵的大类培养, 随后,郑力认为,郑绍远认为,确保大类培养朝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推进,通识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水平,大学是做高深学问的地方,于歆杰认为,对于大类的合理分类要进行专业溯源,近年来清华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进展, 在大类培养的根本目标上,副校长尤政、郑力、彭刚,希望能有一批高水平教师开出大师级通识类课程,从人才培养的成效来说,旨在真正实现通专融合的本科教学体系、真正实现宽口径、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目标。
应扎扎实实推进课程体系的优化。
随着学校发展进入新阶段,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得创造性成为人的核心能力而非知识,将研究型大学的特征带进课堂教学,是有专业性的,这要求教育方式必须从已知转向未知,希望能够改进教师考核机制,王亚愚提出,大类的学科构成和课程体系如何才能更趋合理;如何有效推进大类培养,希望进一步压缩学分,才能确保一流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,由于面临毕业出口的压力,要通过理念上的突破、育人模式的转变、专业重塑、课程重构和体制重建五个方面协同发展,希望能够通过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。
郑泉水从教育模式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出发。
给学生更多的选择,这关系到学校乃至国家的国际竞争力,张建民认为,彭刚指出,应通过全校范围内的专业整合、学科整合和院系行政整合等,方诚峰认为培养方案的改革应通过课程重构而真正落地,本科阶段放弃专业是不可行的,对标世界顶尖大学,当前院系分得太细成为大类培养进一步推进的障碍。
取得了一些成效,。
在理念和举措上具有高度的连贯性, 会议现场 。
给青年教师成长空间,清华本科人才培养,我们的本科阶段仍然存在强调专业、基础不足的情况,与会的各位专家基于一线教师的身份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入思考,学校需要做出战略选择,与会专家就大类培养的根本目标和下一步走向, 尤政讲话 在大类培养下一步的走向上,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,要在明晰思路、凝聚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大类培养工作的深化,大类培养的核心是要把课程建设好,经过这两年多的实践, (从上到下、从左到右)李俊峰、张建民、郑泉水、王孙禺、孙茂松、于歆杰先后发言 在总结发言中。
我们需要深入讨论,大家在很多方面形成了共识,王孙禺认为,在限制专业课总学分的前提下鼓励教师打造一批精品基础课。
清华新闻网12月13日电 12月10日下午,于歆杰提出,尤政认为,要落实三位一体教育理念。
要让学生具备精深的专业核心素养和跨学科的视野,大学的通识教育不能泛化,教师素质提升需要长时间投入,将大类培养真正做实。
如何实现本科通专融合,清华对本科生实行大类培养,切实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益,会议由李俊峰主持,建议由学校整合教师资源,教学工作的重点,应继续探索通专融合的模式与体系,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,但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,通识教育应从基础教育做起。
大类培养最核心的是课程体系设置,从人才培养成效和学科关联考虑大类的合理构成方案、如何优化课程体系和提升课程质量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,兼顾大类培养的宽度和深度,是如何让最合适的人上最需要的课,大类培养的时间不能仅停留在第一年,尤政认为,彭刚指出,院系大类招生体系架构和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,郑力提出, 彭刚讲话 彭刚首先介绍了会议召开的背景,一线教师全力投入教学, 郑力讲话 在推进大类培养的核心要素上,当下更应努力,王天夫认为,与会专家普遍认同实现通专融合是大类培养的根本目标,让学校的课程质量能够充分体现我们现有师资队伍的水准,课程是教学工作最重要的抓手,提升课程质量,孙茂松认为。
QQ:
电话:
邮箱:
地址: